审计史话
孙效东
“审计”之词,肇始于宋⑴。考察官员,确定清浊。
但其职能,溯及西周。百官总管,设有“宰夫”⑵。
秦汉之际,天下一统。皇家财产,“上计”⑶看护。
隋唐发展,设有比部⑷。刑部之下,专司监督。
金元以降,附属监察。稽核检查,奖廉罚污。
腐败清廷,人神共怒。偌大帝国,穷途末路。
西方列强,趁火打劫。辛亥义举,王朝废除。
民国初年,制宪“五权”⑸。监察审计,制衡监督。
话分两头,再表一支。红军时期,工农割据。
政权财力,寸累铢积。阮氏啸先,创立审计⑹。
规章制度,条分缕析⑺。纪律严明,奖惩有据。
解放初年,百废待兴。偏学苏联,亦步亦趋。
举国上下,计划经济。长官定夺,审计多余。
三中全会,拨乱反正。“八二”宪法⑻,伸张民意。
国家机构,设署审计。监管经济,各司其职。
“暂行规定”⑼,“六字”方针⑽。审计起航,“一体两翼”⑾。
全面监督,市场经济。承包租赁,权力更替。
好坏清浊,审计作证。初显成果,来之不易。
两度修法,条法完备。职责定位,日趋合理。
紧盯财政,代民看护。国有资产,更需监督。
“三拍”⑿干部,民怨微词。如何定论,审计为据。
经责审计,首开先河。放眼世界,惟我独枝。
依法监督,逗硬审计。掀起风暴,名声鹊起。
汶川地震,举国同悲。灾后重建,马不停蹄。
免疫理论,关口前移。防患未然,跟踪审计。
全程监督,家国两利。避免损失,提高效率。
领袖放心,人民满意。上达国家,下合组织。
纵观世界,咋不易帜?民主管理,监督审计。
注释::
⑴据《文献通考》记载,北宋宋太宗赵光义淳化三年即992年,依户部使樊知古奏议,在三司之下增设主管军队经费奉禄出纳账籍审计的“"马步军专勾司”。宋室南渡之后,建炎元年五月,因避高宗赵构名讳,遂改“诸司诸军专勾司”为审计院,依旧负责户部所辖诸军诸司的财计审计事务,这是中国审计机构定名之始,“审计”一词正式出现。
⑵早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西周,中国就出现了带有审计职能的官职——宰夫,《周礼》云:“宰夫岁终,则令群吏正岁会。月终,则令正月要。旬终,则令正日成。而考其治,治以不时举者,以告而诛之,”即年终、月终、旬终的财计报告先由宰无命令督促各部门官吏整理上报,宰夫就地稽核,发现违法乱纪者,可越级向天官冢宰或周王报告,加以处罚,这是中国审计的萌芽。
⑶秦汉时期,颁布法律,实行“上计制度”,对国家经济活动进行监督。
⑷隋唐时期,在六部之一刑部下设“比部”,建立了比较独立的审计机构。
⑸指以立法、行政、监察、司法、考试五权分离为核心内容的《中华民国宪法》。
⑹指1932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设立审计委员会,阮啸先任审计委员会主任
⑺指中华苏维埃中央人民政府1934年颁布施行的《审计条例》,明确规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审计委员会的职责、权力、审计程序和审计规则等,这是中央苏区第一部完整的审计法律文献。
⑻ 1982年12月1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》,该宪法规定第九十一条、第一百零九条对审计机关的职能作用和管理体制作了明确规定。
⑼指国务院1985年8月29日发布的《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》。
⑽指审计机关组建时期“边组建,边工作”的工作方针。
⑾指以国家审计为主体,社会审计和部门单位内部为补充的审计组织体系。
⑿指决策时拍脑袋、表态时拍胸脯、事后拍屁股走人。